当前位置:匠匠百花园 > 养花知识 > 植物知识 > 城市的呐喊:少一点硬化,多一点绿色
手机版

城市的呐喊:少一点硬化,多一点绿色

来源:匠匠百花园 阅读:2.78W 次

热射病,城市病

城市的呐喊:少一点硬化,多一点绿色
一夏的持续高温,数条被“热射病”夺走的生命,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学教科书上就科普过的“城市热岛效应”——这个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可忍受,又不得不继续忍受。

一个人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会引起神经器官受损,甚至危及生命;而一座城市如果热量过度积蓄,则会直接“反射”于人们的生活。

如果不希望我们的城市患上“热射病”,那就需要从内而外,为城市“免疫”。

绿影稀疏,无处遮阴的窘境

从北大到西二旗

走出地铁四号线的北大东门站,地铁中浸染的凉意被骤然剥离,无论向南还是向北,暴露在烈日下的人行道都叫人望而生畏。

撑伞遮阳不再是爱美女孩们的“专利”,三十出头、身材微胖的高先生手举一把浅紫色印花阳伞,急匆匆往地铁站里赶:“这伞是我女朋友的,我一男的怕什么晒黑啊?这路上晒得太难受了,没处躲,没处藏,不打个伞怎么办?”

另一个撑伞而来的男士,则回头指了指北边人行道上的停车场:“你去那儿走一下,不光太阳晒,车都停在人行道边儿,窗户、后视镜随时闪‘瞎’你。我都快习惯出门带伞了。”

一旁自行车道上骑行的人们也同样窘迫,中关村北大街上,幼细的银杏树勉力投下几条稀疏单薄、于事无补的淡影。

城市的呐喊:少一点硬化,多一点绿色 第2张
这,只是城中众多地铁站、人行道、自行车道的寻常一例。在这个酷夏,许多“绿色”出行的人们却都很难享受到“绿色”的眷顾。

“暴晒,真的是暴晒!比挤在地铁里还难受!”每天穿城通勤的徐先生心有余悸地说。他上班的公司离城铁十三号线西二旗站的南出口,大约需要步行五分钟,途中并非没有行道树,只不过,这里和北大东门站一样,只有一棵棵细瘦的银杏。于是,这短短五分钟成了他每个通勤日最受煎熬的五分钟。为了避免同样的窘境,非“高峰”时段出门,只要不限行,小徐都会选择开车:“地铁里是凉快,但好多地铁站出来都这样。”

解读:少一点硬化,多一点绿色

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持续高温,起根本作用的是大气候的变化,而不是城市能决定的。

不过,由于“城市热岛”现象的存在,在大的气候环境下,城市就更显得热了。一般来讲,城市热岛会比周边地区高两三摄氏度,甚至五摄氏度,这种情况全世界都一样。

城市热岛的形成是各种原因综合造成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的“下垫面”,就是地面不同:城市以外的地区是土地、植物、水面,而城市主要是混凝土、沥青,这种人工环境本身对热量的储蓄和辐射都比较快。土壤有慢慢蓄热、慢慢释放的过程,而城市地面很快就会把热量反射出来,周边都是空调、房屋、街道,大量的热就会反射到人体上,人们的体感会比较强烈。

除了微观的体感外,城市本身也是一个热源,有大量的工厂、汽车、空调等各种各样的热源,这也会加剧城市本身的“热岛效应”。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有一些具体措施可改善微气候条件,为城市“降温”。

城市的呐喊:少一点硬化,多一点绿色 第3张
比如可以通过减少城市“下垫面”硬化,来给城市“降温”:铺地尽量不要全部用混凝土、沥青,多一些生态化的做法,比如草坪、绿地;哪怕是停车场,也不要全做成硬化的,可以有一些草坪在里面。这都是局部的重要改善,减少这种硬化,能够降低整个城市的热岛效应。

比如留下更多通风的廊道,除了绿化隔离带,多预留一些“绿楔”(指从城市外围由宽逐渐变窄揳入城市的大型绿地,是城市的“呼吸空间”)。在城市的主导风向上留下一个“绿楔”,随着日夜的通风,就会降低城市温度。

因为城市除了热岛效应之外,还有一个日夜之间的空气环流。城市热岛本身温度高,晚上降下来,空气会朝一个相反的方向流动,产生一些大气热量的交换;但在实际运用中,开发压力大了,这些“绿楔”可能就被蚕食掉了。

幕墙“威武”,金光刺眼的恐怖

从方庄到大屯路

这个夏天,住在方庄食街附近的杨悦每天出门都要留神绕开小区临街的一条通道,原因是旁边两家饭店的空调室外机都安在那里,一旦从那里经过,扑面而来的热浪瞬间就包裹住了行人全身,“跟被烘干一样,走慢一点儿就能‘熟’了”。

和空调室外机不期而遇,总让人们有种突如其来的火上浇油之感,有人在微博上形容这种热“能把人熏一跟头”。而在杨悦上班的写字楼,茶水间的窗户正对着边上的两个空调室外机,“一走过去,呼呼的热。你说北京这么多空调可劲儿开,38摄氏度的气温,至少有1摄氏度半是室外机贡献的吧?”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为了抵御炎热,而把城市变得更加炎热。

每天开车出行的王林丽虽然避开了炎热,却也避不开烈日的侵扰:“现在城里玻璃幕墙的高楼太多了,这种天,你在东三环走一遍,经常‘咔’一道光就过来了,必须记着戴墨镜。”

在她印象中,最“奇葩”的建筑是位于大屯路的“金泉广场”,逾百米的“元宝”形高大建筑浑身覆盖了一层金黄色的玻璃幕墙,阳光一照,格外的金光灿烂,“我去过那儿几次,刺眼的恐怖。”

解读:玻璃幕墙迎合城市建设的“炫”心态

城市的呐喊:少一点硬化,多一点绿色 第4张
石楠:回想一下,十年、二十年前,我们没有这么多空调,北京的街道也没有这么燥热,而现在,你走到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一转身背后就是空调的室外机。你的房间里是凉快了,但外面非常燥热。

这样一种生活环境,是靠人工来获取相对舒服的室内温度,付出的代价就是室外大量的能源消耗、热排放、污染。 这可能是一个从全社会的角度都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光靠人和机械只能解决室内温度的降低,并不能解决整个城市的温度降低,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要依靠大气环流、自然水体、自然水面的效应。大家也需要思考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是不是在朝着生态、低碳的方向去做?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对建筑物的形态实际上都是有控制的,在地区规划里对建筑立面或者颜色都有相应的要求,包括玻璃幕墙。我可以肯定地说,玻璃幕墙不是最好的材料,也不是一个应该普遍推广的材料。用的好可能效果不错,但如果中心区或者整个街区都采用这种材料,肯定是不合适的,不仅是对热的反射,还包括光污染的问题。

不过,虽然规划的角度有一些控制,但业主方或者其他方面,往往会有自己的考虑。我们现在有些建设,很有点爱“炫”的感觉,玻璃幕墙比较能迎合这种“炫”的心理,包括在建筑形体的设计上,出现一些怪异的形体,有时候也有“炫”技术的心态在作怪,这一点需要业主方、建设方多考虑一下。

重议:缺“肺”少“肾”,城市规划病?

城市的呐喊:少一点硬化,多一点绿色 第5张
石楠:从城市布局的角度来讲,我们强调绿地、水面都有一个均衡的布局,不要集中在一个角落,比如五分钟以内能够到一个小的街心花园等。

但是规划的理念在实际中会受限制,比如某个地方原来有湖,把它留下来,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和做法;但那个地区如果没有自然的山体、水体,我们就要预留、控制出一些土地来做绿化,这时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越往市中心,地价会越高,成本也会越高;要保留这些地,就意味着要牺牲很大的经济利益,这就不是规划部门能够决定的,需要整个城市政府来做这种决策,这种决策要从整个城市的效益来考量。

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有一个很不好的情况,就是很多地方喜欢填湖,为了多开发多盖房子多卖钱,把自然的水面填掉。实际上,这些水体对城市温度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类似的,还有“挖山”,山体推平了,绿化也推没了,实际上这既是城市的“肺”,也可能是城市的“肾”,对调节整个城市系统的温度、地下水,有很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呐喊:少一点硬化,多一点绿色 第6张
城市本身是一个系统,为了开发房子,把湖填掉了,为了修路,推掉山体,把整个植被破坏了,那对不起,这个“肾”就没了,城市本身可能就得了“热射病”。这种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很大,反过来受害的是人们自己,所以有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角度确实要反思一下。

另一方面,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时期了,规划的工作要加强、要严格管理;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依赖政府部门,我的主张还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我个人越来越觉得需要强化每个市民对他所在社区的责任,从改善社区、单位的环境做起是有可能的。

我们现在也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绿化,比如单位大院里面,做那么多硬化地面干什么呢?多种点树、种点草行吗?也别把里面的小水面填掉;再比如对于建筑本身,可以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来增加绿化空间。每一个空间、每一片土地的使用者都可以共同来做这件事情,一起来为降低热岛效应做一点工作,比政府单方面做好得多。

本文链接:http://www.jjbhy.com/yanghuazhishi/zhiwu/162944.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匠匠百花园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19113021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